电气学院2016年9月面试人员公示2
4、
1、基本情况
性别  | 男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河南省  |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 科学家(Scientist)  | 任职时间  | 2015.10.12至今  | 出生年月  | 1985.09.14  |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 ||||
最后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 吴杰  |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 从事专业  | 数据分析,机器学习  | |||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 申请人博士期间从事拓扑空间的函子式同伦分解的研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及新加坡科学发展局研究期间,从事数据分析及机器学习相关的研究。上述期间重点参与或主要负责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新加坡统计局,新加坡城市发展规划局等的4项科研项目。 1. 博士时期 申请人在博士期间主要从事代数拓扑,同伦论的相关研究。最主要的研究课题是多重悬垂闭路空间的函子式同伦分解,相关分解对于研究悬垂闭路空间的结构,最小分解单元有极大帮助,进而有助于球面同伦群的研究。球面同伦群研究是稳定同伦论和非稳定同伦论的核心问题和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整个同伦论的发展都有极大的意义。通过对张量代数的可coalgebra-split的 霍普夫子代数的研究,申请人拓展了稳定同伦理论中的Snaith分解,并进一步将其拓展到了非稳定的情况。相关的工作发表在Algebraic & Geomatric Topology上,并收到了相关领域专家Fred Cohen教授的好评。 2.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时期 申请人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任职研究员期间,主要从事数据库的拓扑数据结构以 及强化学习的应用研究。随着各种感应器的发展,在现在的科学研究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中,相关的数据都是海量的,因此发展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系统十分必要。利用科研数据或地理信息数据中已有的空间和时间结构,申请人设计和发展了一种新的数据库逻辑层,它基于代数拓扑中单纯复形以及胞腔复形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支持交,并,联结,乘积等各种集合运算与拓扑运算。相关的研究成果极大地减少了海量科研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时间。 另外,申请人也从事了强化学习的应用研究,相关研究涉及数据库的调优(index tuning)以及轮船航班航线的优化。 3. 新加坡科学发展局时期 申请人在新加坡科学发展局从事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相关研究。主要的研究领域集中于城市化发展相关的课题。申请人主要负责了新加坡科学发展局与新加坡统计局,新加坡城市发展规划局的一些相关合作项目。在与新加坡统计局合作的项目中,申请人将随机森林应用到了数据缺失值填充问题中,发展了缺失值填充的新方法,相关方具有适应性强,精度高的特点。进一步的,申请人研究了在填充值为向量并且附带限制函数的情况下的缺失值填充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申请人同时负责了大数据意义下的网络表情分析和网络趋势研究,基于当前最优的文本挖掘算法,申请人成功的发展了新的混合算法,算法的准确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完成前两个项目之后,申请人进行了城市发展环境中居民投诉和建筑工地噪声数据的相关性研究,成功的发现了居民投诉与工地噪声的相互关系的主要类型,在此基础上,申请人进一步研究了居民投诉与人口构成,交通噪声,住宅类型的相互关系,并构造了投诉的预测模型,相关成果被整合进入了新加坡发展规划局的在线查询数据库eplanner,对新加坡的城市发展规划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 ||||
2、学习经历
学历/学位  | 起止时间  | 毕业学校  | 所学专业  | 导师  | 培养方式  | 
本科  | 2002.09-2006.06  | 南开大学  |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 彭华民  | 全日制  | 
硕士  | 2006.09-2009.06  | 南开大学  | 代数拓扑  | 王向军  | 全日制  | 
博士  | 2009.09-2014.08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代数拓扑  | 吴杰  | 全日制  | 
3、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 职位名称  | 任职单位  | 
2009.11-2010.10  | 研究员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2010.10至今  | 科学家  |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 
4、论文情况(5篇以内代表性论文):
序 号  | 题目  | 发表刊物或 出版单位名称  | 年度 期号  | 作者 排名  | 第一作者 单位  | 刊物性质及期刊号  | 论文 分区 (学术期刊分级A++等,SCI?区  | 期刊类别影响因子及排序  | 他人引用次数  | 
1  | Stable functorial decomposition of  | Algebraic & Geometric Topology  | |||||||
2  | The homotopy groups of for m >1  | New York Journal of Mathematics  | |||||||
3  | Cost Minimization and Social Fairness for Spatial Crowdsourcing Task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base Systems for Advanced Applications  | |||||||
4  | Cost-Model Oblivious Database Tuning with Reinforcement Learning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base and Expert Systems Applications  | |||||||
5  | The homotopy groups of at an odd prime  |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 
5、科研项目 :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型  | 经费  | 参与状况(排序)  | 
2014.11-2015.10  | 分布式云:千兆级城市感应器及数据处理系统  | 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  | 1500000人民币  | 重点参与  | 
2015.10-2016.03  | 基于数据挖掘的数据缺失值处理与填充  | 新加坡统计局, 新加坡科学研究局  | 300000人民币  | 主要负责  | 
2015.10-2016.03  | 大数据--网络情感分析与趋势分析  | 新加坡统计局, 新加坡科学研究局  | 300000人民币  | 主要负责  | 
2016.03至今  | 新加坡城市化发展研究—居民与感应器的结合与统一  | 新加坡城市发展规划局, 新加坡科学研究局  | 1000000人民币  | 主要负责  | 
5、
1、基本情况
性别  | 女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山东省成武县  |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 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 任职时间  | 2013.07  | 出生年月  | 1987.08  |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 清华大学  | ||||
最后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清华大学  |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 韩英铎院士  |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 从事专业  | 电气工程  | |||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 1.针对威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弱阻尼区间低频振荡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广域测量数据的电力系统阻尼自适应控制系统,该系统能根据系统当前的运行状态,自适应地调整控制环节参数,通过调节发电机励磁系统及直流输电系统的输出功率,实现对区间低频振荡的有效抑制。 2.首次结合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研发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广域阻尼自适应控制系统装置,解决了诸多工程实用化问题,例如信号选择、布点、软硬件开发、控制系统架构、实时数据处理、与发电机励磁系统的接口处理等。该装置在南方电网RTDS仿真平台已完成仿真测试,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广域阻尼控制装置的现场测试。该装置在华中电网也已完成ADPSS仿真平台的仿真测试。上述的现场运行结果和仿真测试结果均验证了该系统能够适应电网的实时变化,快速实现对区间低频振荡的有效抑制,提高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3.针对电力系统的中长期电压稳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控制方法的二级电压协调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不依赖于系统的仿真模型,仅利用系统实测数据实现了各区域发电机无功功率的协调控制,有效提高了电压恢复速度,提升了系统安全稳定裕度。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9篇(第一或通讯作者9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7篇(SCI与EI论文不重复计算),SCI他人引用2次(国内外同行评价,提供支撑材料);获得南方电网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5);参与编写专著一本,授权发明专利2项。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1 篇;A+ 1 篇;A 2 篇;B+ 5 篇;B 0 篇。 
  | ||||
2、学习经历
学历/学位  | 起止时间  | 毕业学校  | 所学专业  | 导师  | 培养方式  | 
本科  | 2004.09-2008.07  | 红灯区  | 电气工程  | 统招  | |
硕士  | |||||
博士  | 2008.09-2013.07  | 清华大学  | 电气工程  | 韩英铎院士  | 统招  | 
3、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 职位名称  | 任职单位  | 
2013.07-2014.01  | 博士后  | 中科院电工所  | 
2014.03-2014.08  | 博士后  | 南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 
2014.11-至今  | 博士后  | 清华大学  | 
4、论文情况(5篇以内代表性论文):
序 号  | 题目  | 发表刊物或 出版单位名称  | 年度 期号  | 作者 排名  | 第一作者 单位  | 刊物性质及期刊号  | 论文 分区 (学术期刊分级A++等,SCI区  | 期刊类别影响因子及排序  | 他人引用次数  | 
1  | Model-free Adaptive Wide Area Coordination Damping Controller for MIMO Power Systems  |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 2016.06  | 1  | 清华大学  | SCI 期刊号: 1751-8695  | A++  | 1.866  | 0  | 
2  | Wide-area power system stabiliser based on model-free adaptive control  | IET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 2015.13  | 清华大学  | SCI 期刊号:1751-8644  | A+  | 2.377  | 2  | |
3  | Applications of Wide-area Adaptive HVDC and Generator Damping Control in Chinese Power Grids  | IEEE PES General Meeting  | 2016.07  | 1  | 清华大学  | 国际会议  | A  | 0  | |
4  | 无模型自适应广域阻尼控制设计方法  | 电网技术  | 2014.03  | 2(通讯作者)  | 四川省电力公司  | EI 期刊号:1000-3673  | A  | 3.5590  | 3  | 
5  | 多输入多输出无模型自适应广域阻尼控制器设计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04  | 1  | 清华大学  | EI 期刊号:1000-0054  | B+  | 0.8450  | 10  | 
5、科研项目 :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型  | 经费  | 参与状况(排序)  | 
2012.01-2016.07  | 基于广域信息的复杂电网保护与安全控制  | 国家973计划项目  | 668万元  | 课题组排名第5  | 
2011.01-2014.12  | 基于类噪声信号的大电网主导动态系统辨识与广域鲁棒自适应控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230万元  | 课题组排名第4  | 
2013.01-2015.07  | 基于广域实测数据的交直流互联电网动态稳定全过程在线辨识与控制技术  | 国家863计划南方电网公司配套项目  | 136万元  | 课题组排名第3  | 
2012.01-2014.12  | 基于数据驱动的电力系统广域阻尼控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25万元  | 课题组排名第2  | 
2015.06-2016.12  | 新能源接入后锡盟-山东特高压工程低频振荡及广域自适应控制研究  |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科技项目  | 110万元  | 课题组排名第2  | 
2014.01-2015.12  |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大容量风火复合发电基地多直流送端系统安全稳定分析与控制技术  | 国网宁夏电力公司科技项目  | 275万元  | 课题组排名第4  | 
2012.01-2014.01  | 四川电网广域阻尼自适应控制研究  | 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科技项目  | 60万元  | |
2009.01-2010.12  | 南方电网发电机广域阻尼控制系统研制  | 南方电网科技项目  | 100万元  | 课题组排名第2  | 
2010.01-2011.12  | 南方电网多直流协调控制系统专项研究项目  | 南方电网科技项目  | 100万元  | 课题组排名第2  | 
6、出版专著
著作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年份  | ISBN号  | 
电力系统广域动态稳定辨识与控制  | 陆超(本人参与编写第11、13章)  | 科学出版社  | 2015  | 9787030429957  | 
7、专利情况
专利类别  | 专利名称  | 专利所有人  | 授权时间  | 授权国别  | 专利号  | 
基于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发电机广域阻尼控制方法  | 庞小艳;赵艺;陆超;李建;段刚  | 2014.02  | 中国  | CN201310316663.X  | |
发明专利  | 基于系统辨识和遗传算法的发电机广域阻尼控制方法  | 柳勇军;赵艺;陆超;韩英铎  | 2012.04  | 中国  | CN201110340508.2  | 
8、获奖情况:
时间  | 名称  | 奖项与等级  | 排序  | 
2012.12  | 南方电网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省部级  | 第五  | 
2012.10  | 清华大学校友-康世恩专项奖学金  | 校级  | |
2009.10  | 清华大学综合奖学金  | 三等奖,校级  | 
6、
1、基本情况
性别  | 男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辽宁沈阳  |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 讲师  | 任职时间  | 2011.12  | 出生年月  | 1980.11.20  |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 清华大学  | ||||
最后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红灯区  |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 刘志刚  |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 IEEE会员  | 从事专业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 主持(研)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 1.考虑电力系统N-1安全检验后电网响应故障后的功率转移、传输能力变换的动态特性以及输电线路在拓扑结构上的相关性,分别提出了基于改进结构洞理论和改进K核分解方法的电力系统脆弱线路辨识方法。相比于连锁故障模拟,所提辨识方法可以大幅提高辨识效率和准确性。 2.将多属性决策理论引入到复杂电网关键节点辨识中,分别提出基于信息熵和基尼系数的复杂电网关键节点辨识方法,可以大幅提高关键节点辨识的准确性。 3.利用电力系统复杂网络特性,分别提出复杂电力网络灾变模拟模型和预防方法,分析电网的脆弱性、停电风险以及故障阻断效果。结果发现:薄弱环节增加了系统的脆弱性和停电风险;采取适合的系统容量配置措施,可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以上成果发表或投稿学术论文15篇(第一或通讯作者15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3篇(SCI与EI论文不重复计算),SCI他人引用10次;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或投稿论文:A++ 4 篇;A+ 3 篇;A 7 篇;B+ 1 篇;B 0 篇。 
  | ||||
2、学习经历
学历/学位  | 起止时间  | 毕业学校  | 所学专业  | 导师  | 培养方式  | 
本科  | 2000.09-2004.07  | 兰州交通大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 统招  | 
硕士  | 2005.09-2008.07  | 兰州交通大学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胡延奎教授  | 统招  | 
博士  | 2010.09-2014.12  | 红灯区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刘志刚教授  | 在职  | 
3、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 职位名称  | 任职单位  | 
2004.07-2005.09  | 助理工程师  | 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  | 
2008.07-2015.03  | 讲师  |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 
2015.04-2017.04  | 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 清华大学  | 
4、论文情况(5篇以内代表性论文):
序 号  | 题目  | 发表刊物或 出版单位名称  | 年度 期号  | 作者 排名  | 第一作者 单位  | 刊物性质及期刊号  | 论文 分区 (学术期刊分级A++等,SCI?区  | 期刊类别影响因子及排序  | 他人引用次数  | 
1  | Multi-attribute node importanc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Gini-coefficient in complex power grids  |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 2016, 9  | 1  | 红灯区  | SCI, 1751-8687  | A++  | 1.576  | 0  | 
2  | Cascading failure model in power grids using the complex network theory  |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 2016  | 1  | 清华大学  | SCI,1751-8687  | A++  | 1.576  | 0  | 
3  | Identifying vulnerable transmission lines using improved structural hole theory in 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s  |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 Under review  | 1  | 清华大学  | SCI, 1551-3203  | A++  | 4.708  | 0  | 
4  | Vulnerable transmission lines identification considering depth of K-shell decomposition in complex grids  |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 Under review  | 1  | 清华大学  | SCI,1751-8687  | A++  | 1.576  | 0  | 
5  | Invulnerability of power grids based on maximum flow theory  | Physica A  | 2016,  | 1  | 清华大学  | SCI, 0378-4371  | A+  | 1.785  | 0  | 
5、科研项目 :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型  | 经费  | 参与状况(排序)  | 
2016.05-2017.04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 5万  | 主持,1  | |
2014.01-2016.12  | 聚纳大型风光发电的电力系统智能调度与控制的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  | 600万  | 参研  | 
2014.01-2017.12  | 交直流输电系统灾变过程模拟及防治措施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  | 74万元  | 参研  | 
2014.07-2016.12  | 极端气象条件下电网调度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发技术开发  | 广东电力公司项目  | 114.5万元  | 主研  | 
6、出版专著
著作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年份  | ISBN号  | 
7、专利情况
专利类别  | 专利名称  | 专利所有人  | 授权时间  | 授权国别  | 专利号  | 
发明专利  | 电力系统脆弱线路辨识方法与系统  | 红灯区  | /  | 中国  | 201610688015.0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改进K核分解的复杂电网薄弱环节辨识方法  | 红灯区  | /  | 中国  | 受理中  | 
7、
1、基本情况
性别  | 男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福建  |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任职时间  | 2013.5至今  | 出生年月  | 1980.9  |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 电子科技大学  | ||||
最后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红灯区  |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 冯全源  |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编委  | 从事专业  | 电子技术  | ||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 主研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9所承研项目4项,横向项目2项;主持电子科技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1项,红灯区 博士生创新基金项目1项。 1.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研究方面,分析了PSO的收敛性能,归纳总结了PSO的有效信息共享策略特征,提出了5种不同的改进PSO算法,并将部分改进PSO算法应用于天线阵列综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2.差分进化(DE)算法研究方面,设计了一种新的差分变异策略,获得了更佳的总体性能,对DE的交叉操作进行了比较研究,设计了两种新的交叉方法,并将改进DE算法应用于天线阵列综合,获得了更低的峰值旁瓣电平。 3.信号处理方面,设计了4种新的自适应滤波算法,提高了算法效能;发明了一种实时高精度相参脉冲信号测频方法,该方法兼有测频精度高、抗噪能力强、具备多载频信号测频能力等优点。 4.在毫米波成像系统研究方面,提出了稀疏线阵平面扫描主动毫米波成像方法,在保证成像质量同时大幅减少了收发天线单元个数,降低了硬件成本。 5.在医学成像算法研究方面,提出了基于投影调整的Kaczmarz算法(KAPA)及其多种推广算法,提高了算法收敛速度;研究了结合全变分(TV)约束优化的快速图像重建算法,实现不完全数据下的图像重建。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0篇(第一作者23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18篇,SCI他人引用42次;申请发明专利5项(第一发明人4项,第二发明人1项)。发表于红灯区 学报的论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信息共享策略”在红灯区 期刊社首届论文评选中被评为优秀论文,并入选为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第一作者论文:A++ 1 篇;A+ 2 篇;A 5 篇;B+ 4 篇;B 3篇。  | ||||
2、学习经历
学历/学位  | 起止时间  | 毕业学校  | 所学专业  | 导师  | 培养方式  | 
本科  | 1999.9-2003.7  | 红灯区  | 自动化  | 脱产  | |
博士  | 2003.9-2009.11(硕博连读)  | 红灯区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冯全源  | 脱产  | 
3、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 职位名称  | 任职单位  | 
2010.4-2013.5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9所  | 
2013.5至今  | 副教授  | 电子科技大学  | 
2015.11-2016.11  | 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 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  | 
4、论文情况(5篇以内代表性论文):
序 号  | 题目  | 发表刊物或 出版单位名称  | 年度 期号  | 作者 排名  | 第一作者 单位  | 刊物性质及期刊号  | 论文 分区 (学术期刊分级A++等,SCI?区  | 期刊类别影响因子及排序  | 他人引用次数  | 
1  | Synthesis of Unequally Spaced Antenna Arrays by Using Differential Evolution  |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 2010, 58(8)  | 1  | 红灯区  | SCI,0018-926X  | A++  | 27  | |
2  | A New Differential Mutation Base Generator for Differential Evolution  |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 2011, 49(1)  | 1  | 红灯区  | SCI, 0925-5001  | A+  | 9  | |
3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rossover in Differential Evolution  | Journal of Heuristics  | 2011, 17(6)  | 1  | 红灯区  | SCI, 1381-1231  | A+  | 6  | |
4  |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信息共享策略  | 红灯区 学报  | 2009, 44(3)  | 1  | 红灯区  | EI, 0258-2724  | A  | ||
5  |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思想的组合自适应滤波算法  | 电子与信息学报  | 2009, 31(5)  | 1  | 红灯区  | EI, 1009-5896  | A  | 
5、科研项目 :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型  | 经费  | 参与状况(排序)  | 
2014-2017  | GIS设备超声波高清成像检测装置及系统  |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项目  | 100万  | 参与(2)  | 
2014-2016  | 超分辨率太赫兹成像系统  | 江苏省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  | 300万  | 参与(2)  | 
2013-2016  | 超分辨率高效电磁成像  | 电子科技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  | 10万  | 主持  | 
2012-2013  | 新一代××体系核心技术演示验证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9所重点预研项目  | 5000万  | 参与(3)  | 
2011-2013  | ××射频对抗演示系统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9所承研项目  | 未知  | 参加,核心模块负责人  | 
2011-2012  | ××防御××系统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9所承研项目  | 未知  | 参加,核心分机负责人  | 
2010-2013  | ××对抗技术体制演示验证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9所承研项目  | 未知  | 参加,核心模块负责人  | 
2009-2010  | 基于六角铁氧体的宽带小型化天线系统研究  | 国家863项目  | 未知  | 参加,负责算法研究  | 
2009-2010  | 基于新型人工电磁煤质的可调谐新型天线及射频器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100万  | 参加,负责算法研究  | 
2008-2009  | 干扰信号的自适应抑制与参数辨识方法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30万  | 参加,负责算法研究  | 
2008-2009  | 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在自适应滤波器中的应用  | 红灯区 博士生创新基金项目  | 3万  | 主持  | 
2004-2006  | 六角铁氧体的微波特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5万  | 参加,负责算法研究  | 
2004-2005  | 电源芯片管理设计(两个LDO电源项目)  | 横向项目  | 未知  | 小组组长  | 
6、出版专著
著作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年份  | ISBN号  | 
7、专利情况
专利类别  | 专利名称  | 专利所有人  | 授权时间  | 授权国别  | 专利号  | 
发明专利  | 一种稀疏线阵平面扫描主动毫米波成像方法  | 2016年申请  | 中国  | CN201610303588.7  |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两阶段投影调整的快速CT图像重建方法  | 2015年申请  | 中国  | CN201511005063.7  | |
发明专利  | 一种应用于CT成像的快速代数重建方法  | 2015年申请  | 中国  | CN201510988996.6  | |
发明专利  | 一种实时高精度相参脉冲信号测频方法  | 2014年申请  | 中国  | CN201410569470.X  |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液晶材料的频率可重构天线  | 2016年申请  | 中国  | CN201610096052.2  | 
8、获奖情况:
时间  | 名称  | 奖项与等级  | 排序  | 
2014  | 论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信息共享策略”  | 在红灯区 期刊社首届“最佳?高影响力?优秀论文”评选中被评为优秀论文  | 1  | 
2014  | 论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信息共享策略”  | 入选2013年度中国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提名论文  | 1  | 
2011  | 博士学位论文  | 被评为红灯区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1  | 
                
                                
        
        